木贼

木贼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木贼
拼音拼读
mù zéi
药材别名
锉草、笔头草、节节草、无心草、笔管草
英文名称
Equiseti Hiemalis Herba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iemaleL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黑色。地上茎直立,高50~100厘米,单一不分枝或于基部簇生,中空,具棱20~30条,脊上有疣状突起2行,触之有粗糙感。沟中有气孔线。叶鞘筒贴于茎上,灰绿色,顶部与基部有二黑色圈,鞘齿顶部尾尖早落,呈钝头,鞘片背上有2条棱脊,形成浅沟。夏日于茎顶抽出孢子囊穗。孢子囊穗长圆形,无柄,具小尖头,由许多轮状排列的六角形盾状孢子叶组成,沿孢子叶边缘生数个孢子囊;孢子圆球形,有2条弹丝,十字形着生,卷绕在孢子上。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500~2950米的林下湿地、山谷溪边、沟旁及杂草地。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及时晒干或阴干。
药材性状
带有鞘状叶的茎长管状,节明显,不分枝,长20~60厘米,直径2~6毫米;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棱20~30条,在扩大镜下可见每棱有2条疣状突起,触之有粗糙感;节部有鞘状叶,完整的鞘筒基部棕黑色,中部灰色,上部棕灰色,茎基部的鞘状叶全为棕黑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近圆形的小空腔。气无,味甘淡,微涩,嚼之有沙石感。以茎粗长、色绿、质厚、不脱节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苦。归肺经、肝经。
功效作用
疏风散热、退翳、止血。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于目赤肿痛、目生云翳、迎风流泪、喉痛、痈肿、便血、血痢、脱肛、崩漏。内服,煎汤,用量3~9克。
药理研究
具有持久性的降压作用;有明显增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可提高电击惊厥的阈值,制止癫痫样发作;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缩短血凝及出血时间;在体外有广泛的抑菌作用,并有抗病毒活性。抗疟。木贼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所含脂肪酸及酯有镇痛作用;醇提物低浓度兴奋回肠,高浓度抑制。
化学成分
本品含山柰素、棉花皮异苷、琥珀酸、延胡索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用。
配伍药方
①治目昏多泪:木贼(去节)、苍术(泔浸)各30克。为末,每服6克,茶调下。或蜜丸亦可。(《圣惠方》)
②治风寒湿邪,欲发汗者:木贼(去节)30克,生姜、葱白各15克。水煎热饮,即汗。(《圣惠方》)
③治咽喉红痛:鲜木贼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④治肠痔多年不瘥,下血不止:木贼、枳壳各60克,干姜30克,大黄0.3克。四味锉,炒黑色存三分性,捣罗,温粟米饮调,食前服6克,甚效。(《本草图经》)
相关中药材推荐

乌药 wū yào
顺气、开郁、散寒、止痛。属理气药。

续断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石上柏 shí shàng bǎi
疏风、清肺止咳、解毒止痛、清肿抗癌、利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地不容 dì bù róng
截疟、解疮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紫贝齿 zǐ bèi chǐ
镇惊安神、平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榕树叶 róng shù yè
清热祛湿、止咳化痰、活血散瘀、祛风止痒。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雷丸 léi wán
杀虫消积。属驱虫药。

郁李仁 yù lǐ rén
缓泻、利尿。属泻下药分类的润下药。

方解石 fāng jiě shí
清热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华山参 huà shān cān
平喘止咳、安神镇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