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威灵仙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威灵仙
拼音拼读
wēi líng xiān
药材别名
老虎须、铁扫帚、铁脚威灵仙、黑骨头、黑脚威灵仙
英文名称
radix clematidis
功效分类
祛风湿散寒药
药用部分
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根及根茎。
动植物形态
藤本,植物干时变黑。根丛生于块状根茎上,细长圆柱形。茎具明显条纹,近无毛。叶对生,1回羽状复叶,小叶5,略带革质,狭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主脉3条,上面沿叶脉有细毛,下面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总苞片窄线形,密生细白毛;萼片4,有时5,花瓣状,长圆状倒卵形,白色或绿白色,外被白色柔毛,内侧光滑无毛;雄蕊多数,不等长,花丝扁平;心皮多数,离生,子房及花柱上密生白毛。瘦果扁平,略生细短毛,花柱宿存,延长成白色羽毛状。花期5~6月,果期6~7月。
产地分布
威灵仙主要生于山谷、山坡林边或灌木丛中。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出,除去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根茎柱状,长1.5~10厘米,直径0.3~1.5厘米;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15厘米,直径0.1~0.3厘米;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咸。归膀胱经。
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属祛风湿病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6~9克,煎汤,消骨鲠可用至30克,或入丸、散剂。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鲠咽喉。具有镇痛、抗疟,降血糖,利胆,增强食管蠕动,软化鱼骨刺,松弛咽、食道及肠平滑肌等作用。
药理研究
对平滑肌有增强节律或松弛作用,具有镇痛、利胆、引产、抗微生物、抗利尿、降血压等作用。
化学成分
威灵仙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威灵仙-23-0-阿拉伯糖皂苷、白头翁素、白头翁内酯、甾醇、糖类、皂苷、内酯、酚类、氨基酸等。
使用禁忌
气血亏虚及孕妇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手足麻痹,时发疼痛,或打扑伤损,痛不可忍,或瘫痪等:威灵仙(炒)150克,生川乌、五灵脂各120克,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盐汤下,忌茶。(《普济方》)
②治尿路结石:威灵仙60~90克,金钱草50~60克,每日1剂,煎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5):30]
③治诸骨哽咽:或灵仙36克,砂仁30克,砂糖一盏,水二钟,煎一钟。温服。(《纲目》)
④治急性乳腺炎:威灵仙适量。研末,以米醋拌和成糊状,30分种后贴敷于患处,随干随换,一般1~3天即愈。[《浙江中医杂志》1984,(1):39]
相关中药材推荐

雪上一枝蒿 xuě shàng yī zhī hāo
祛风除湿、活血镇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陆英 lù yīng
祛风,利湿,舒筋,活血。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黄芩 huáng qín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牡丹皮 mǔ dān pí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虎耳草 hǔ ěr cǎo
祛风、清热、清血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桑叶 sāng yè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白背叶根 bái bèi yè gēn
清热利湿、益气固脱、疏肝活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槟榔 bīng láng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属驱虫药。

草乌 cǎo wū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八角枫 bā jiǎo fēng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中的活血止痛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