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虫

九香虫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九香虫
拼音拼读
jiǔ xiāng chóng
药材别名
臭屁虫、屁板虫、瓜黑蝽、黑兜虫
英文名称
aspongopus
功效分类
理气药
药用部分
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虫体。
动植物形态
全虫六角状椭圆形而扁平,紫黑色带铜色光泽。头小,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形,单眼1对。喙较短,触角5节。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规则横皱纹。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翅末1/3为膜质。足3对,褐色,以后足最长。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膜板前缘区有2个臭孔,能由此放出臭气。
产地分布
成虫常在土块、石块下及石缝中越冬,每年3月飞出。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东地区与湖北、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捕捉。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厘米,宽约1厘米。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l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背部有翅2对,外面的l对基部较硬,内部1对为膜质,透明;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成。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咸。归肝经、脾经、肾经。
功效作用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汤;或入散剂,0.6~1.2克。一般炮制后用。用治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肋胃脘胀痛以及肾阳不足之腰痛、阳痿。
药理研究
实验表明,九香虫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水煎液具有较强的纤溶作用和镇痛作用。九香虫的抗癌、抑癌元素锰和镁含量较高,可能有抗癌作用。
化学成分
含脂肪、蛋白质、甲壳质等。脂肪中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
使用禁忌
阴虚内热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利膈间滞气,助肝肾亏损:九香虫(半生半熟)30克,车前子(微炒)12克,陈皮12克,白术15克,杜仲(酥炙)24克。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克,盐白汤或盐酒送下,空心服,临卧仍服一次。(《摄生众妙方》乌龙丸)
②治慢性肝炎之胁痛:九香虫150克,参三七200克,炙全蝎100克,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苏子大。每服1.5克。早、晚各1次,开水送下。(《虫类药的应用》宁痛丸)
③治喘息型慢性气管炎:将九香虫用火焙焦,研成粉与鸡蛋搅匀,再用芝麻油或棉油煎鸡蛋(不用猪油),每日1次,每次用鸡蛋、九香虫各1个。服药期间,忌食猪油和吸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4):66]
④治血管瘤:九香虫若干只,以镊子两把,一把夹住九香虫前半部,另一把夹破虫体尾部,挤出其腹腔内容物,涂在血管瘤上。视血管瘤面积的大小,涂布均匀为度,每日3~4次,连用数日[《中医杂志》1987,(1 1):40]
相关中药材推荐

乌药 wū yào
顺气、开郁、散寒、止痛。属理气药。

续断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石上柏 shí shàng bǎi
疏风、清肺止咳、解毒止痛、清肿抗癌、利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地不容 dì bù róng
截疟、解疮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紫贝齿 zǐ bèi chǐ
镇惊安神、平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榕树叶 róng shù yè
清热祛湿、止咳化痰、活血散瘀、祛风止痒。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雷丸 léi wán
杀虫消积。属驱虫药。

郁李仁 yù lǐ rén
缓泻、利尿。属泻下药分类的润下药。

方解石 fāng jiě shí
清热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华山参 huà shān cān
平喘止咳、安神镇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友情链接